国家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景晓波
转型时期的中国处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阶段,当前迫切需要提高保障公共安全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国家应急能力。 随着政府与公众对公共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应急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应急产业的发展空间。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应急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如何建立以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需求为目标,将各类提供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整合为应急产业,实现应急领域产业化,并推动该产业发展壮大,已成为促进我国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2014年5月24日首届广东应急(反恐)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峰会上,国家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景晓波指出:应急产业是新产业、新事物、新领域,如何发展,没有先例可寻,我们今后将在五个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争取在短时间内推动我国应急产业取得重大的进展,为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做好保障。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应急产品和技术方面做到找得到、调得出、用得好。
为此,景局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措施:
一是抓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景局透露,去年以来着手起草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意见》,并广泛征求了各省市、地方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应急产业的涵盖范围和领域,争取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是抓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研究编制应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研究应急产业及其消防、安防等重点领域产业政策,完善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引导全社会资源进入应急产业领域。
三是抓紧完善产品环境,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品采购使用的激励措施,发挥保险、财政等各种手段的作用,举办高层次应急产业展览交易活动,健全重要应急产品认证认可体系。景局指出,应急产品如果没有标准,关键时刻调不出来,用不好,这是救命的东西,如果救命的东西不好使、不能用就会导致次生灾害,所以要有严格的标准。
四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投入渠道,提高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及救援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发挥应急产业优势企业带头的作用,组织认证一批国家应急保障示范基地。
五是抓紧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动与发达国家,比如和德国、美国等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发挥国内外专业机构作用,引导国内外企业在技术标准和人员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促进中国应急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通讯员/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