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首届广东应急(反恐)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峰会,设置了热点问题互动环节。互动环节由暨南大学卢文刚教授主持,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闪老、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景晓波景局、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新兴际华集团副总经理兼新兴重工集团董事长杨彬、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郑小平教授作答。
● 物流方面要求做到四点
提问:
应急体系不能缺少物资流通这一块,突发事件应急,需要的人和物资能不能第一时间到位,这是物流问题,也就是后勤保障的问题。请问闪老,您觉得在我们国家层面应该纳入到怎样的位置上,或者说它的架构方面应该怎样设置?是不是应该设立一个机构可以协调到军方和地方的部队才能更好的调动资源。
闪淳昌:
物流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我今天上午也提到了,物流方面要求做到四点:第一,备的有,各个地方,国家各部委该准备的备有。第二,找得到,你自己没有的,但是你能够找到。比如说冰雪灾害的时候,当时南方道路路滑,你要安装防滑链,需要草包,这些不知道在哪找,那不行,要找得到。第三,调得到。第四,用得好。
这是我们下一步在整个物资保障中应该按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而且现在咱们从国家发改委,从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安监总局等各个部委都有相应的准备,从中央到地方也都有物资部。这说明从中央到地方,从条条到块块已经基本上建立物质保障系统。但是,能不能做到我刚才说的这四句话,可能还需要加强信息的整合,加强资源的储备。
● 技术是支撑管理的
提问: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好的理念、很好的架构,包括顶层设计,问题是需要技术支撑,就是六个字,“集成、优化、协同”。集成是指系统集成,优化是指流程优化,协同是指资源协同,这一切离不开系统,需要移动互联网等等技术。请教郑教授,如何在硬件和软件之间,经管类和工科之间怎么结合?
郑小平:
技术是支撑管理的,这两者又是互补的。太赫兹研究来自于国安局,我们找光的时候是很偶然的找到的。开始是用红外来探测,红外没有透视功能。之后我们寻找一种有穿透性的光,比如说X光,但发现X光有很多缺点。我们找了很多文献,很多资料,甚至专门去美国、德国调研,最后去发现,去摸索,最后我们确定用太赫兹。更多的来讲,要用技术来支撑应急管理。
而在我国的应急管理中,我认为更多的问题还是管理层面。我们有很多技术,很多手段,可能公安用了,但在国家安监总局没用;军队用了,地方没用。技术壁垒非常严重。
● 发现问题从“系统漏洞”着手
提问:
应该用什么技术来实现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
郑小平:
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发生的故障也好,事故也好,我们更多认为它是一个系统漏洞。我认为要从系统漏洞来着手。
● 工信部承担了牵头的作用
提问:
景局,您是国家工信部运行监测局的领导,您一直呼吁加快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请问景局,您能否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谈谈政府部门与产业界如何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应急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景晓波:
突发事件(四大类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事实上存在着应急产业这么一个产业链条。事前监测预警,事中救援救灾,事后恢复重建,以及服务、保险、心理咨询,等等,事实上是存在这么一个链条。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对应急产业越来越关注,也形成了一大批热心应急技术和应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应急产业这个环境已经具备,下一步是如何去推进。
我们的指导意见对应急产业的重要意义做了一些解读,也提出一些总体要求、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保险金融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最后是组织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按照大部制成立,义不容辞的承担了牵头的作用,联合国务院应急办、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共同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要更好的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靠大家共同努力,靠全社会的支持,共同把应急产业积极的推进下去。我上午讲了,要找得到,调得出,用得好,这里面有内涵。所谓找得到,在应急的企业和产品方面,我们事先就有平台建设、目录管理,关键时候要能够找得到。第二是调得出,比如说我们的储备制度、合同储备、国家储备,各种储备制度,包括技术储备和能力储备,我们都要事先有所考虑。调得出也是有内涵的,按《突发事件处置法》的要求,有个财产征用补偿的说法,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实施。我们就要研究,一是标准,二是怎么补偿,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有关部门去协商。既发挥市场的作用,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也要相应的给予补偿,这样才能使产业长久发展,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大量基础工作还要靠在座的企业家们
提问:
我是来自于广东深圳中兴通讯的代表,我在咱们中兴通讯主要负责安全和应急产品这一块,很荣幸借此大会把我们作为企业在整个产业遇到的一些困惑,我想反映给与会嘉宾,我想听听闪老和景局的建议。实际很多城市在搞智慧城市建设,但我们与政府、各省或市交流的时候面临到三个问题。
第一,资金方面。在应急领域里有没有启示式的建议或思路?
第二,整个应急系统建立起来,运营和维护不光要有钱,还要有队伍,这部分怎么解决?
第三,不管是城市或者是省应急系统建立起来之后,应急能力水平界定,不管从国家层面或者业界,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闪淳昌:
关于资金的问题,刚才景局说工信部要报国务院的文件,这个问题应该说已经有所考虑了,国家要拿出相应的资金。另外,要拓宽融资渠道。据了解,华中重工今年12月份的订单全部满了,现在准备上市,估计今年要批下来了。
关于运维的问题,由于整个应急产业是公益性的,物资在这备着,不一定马上会用,它可能就会生锈,会淘汰过期。所以,运维的工作非常重要。
最近我受国务院委托,正在起草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其中对于整个应急装备,特别是事故灾难类的运维问题专门列出有关条款。另外,在运维过程当中,政府还要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像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应急指挥平台就是委托有能力的公司来承担它的维护保养工作,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政府的人员必定是极少的,他主要是发挥应急职守、运转枢纽的作用,大量的基础工作还要靠在座的企业家们。
关于水平标准的问题,现在正在研究,经过逐步量化。风险要评估,一个城市的应急安全水平也要进行评估,应急管理能力也要进行评估,现正在制定相关的办法和标准。
景晓波:
经过实践,同时我们也走访了相关的地震局、国家民政部等部门,我们把工信部的应急管理工作定位两个保障:
第一个保障叫通信保障,通信管理的职能在工信部,三大运营商也是工信部负责行业管理的工作。一旦通信中断,国务院领导一定是先找工信部的领导,这是通信保障。
第二个保障,我们研究以后定位叫工业保障,没有叫物资保障。叫工业保障,这和工业信息化大部制是有关的。叫物资保障的话,有些东西不好说。比如说民政部有相应的储备部,储备一些账篷、棉布、军大衣、人民生活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水利部储备防灾和抗旱的一些东西,大禹治水就开始有这些机构。
工业保障定位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大部制,我们是生产单位,我们定位拾遗补缺,其他部门有的我不去做,你没有的我帮你找。第二个定位,叫峰值生产,工信部是生产行业管理部门,你没有的,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一定会有某一类的产品会瞬时紧缺。组织生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联合起来共同做好应急产业
提问:
请问杨董:中央企业如何发挥龙头作用,促进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另外,作为央企,您觉得如何推动央企与广东的合作?您对广东有什么期望,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杨彬:
中央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垄断性的,国家战略需要,例如油、通信,等等。还有一类是在完全竞争领域的,新兴际华集团是竞争领域的中央企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企业和在座的各个企业实际上一样,无非是我们的时间久一些,家底大一些,规模大一些,仅此而已。
从企业的视角,如何来看待应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我认为应急来自于两个方面。我们企业首先要有回报,没有回报企业做不下去,应急产业也无从谈起。经济回报,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要遵循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或者说一个需求概念,市场有需求,我们企业如何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这是我们决定做应急,进入到这样的领域的核心思考。但是,应急市场区别于其他的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完全经济的概念,因为应急的事情历来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应急,所以我们关注到政府层面的事情,既有经济概念又有政治概念。
我们跟政府对接了很多,政府问我们怎么做,我们来给你支持。改革开放30年以后,人民富裕了以后,对安全高度的重视带来一种新的需求。所以,现在变成了鸡和蛋的问题,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问政府,政府问我们。刚才景局和闪老回答得好,需要我们双方共同努力。
作为企业,我们大胆的进行尝试,在我们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会出面规范我们。我觉得我们做企业需要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大胆探索。
还有一个问题,大致的意思是,我们有很好的装备,但是因为没有专业人才,平时没有保养,用时不好用。这个问题涉及到目前体制机制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现状是灾害来临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灾后过去以后,又体现了组织管理问题,我认为还是救援模式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跟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合作的问题。在应急这样一个市场面前,我们依然是一个小企业。我们向闪老、景局反映问题,虽然我们很熟,但我相信,他不一定听我的意见,因为我们只代表我们一家企业。为此我们组建了中国首家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个联盟的目的就是代表着我们这个层面的意见。今天我们与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联合起来,再向闪老反映问题的时候,代表联盟和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的意见。如果多几个协会,我们联合起来,就代表着我们中国应急企业的意见。我们能够集中起这样的意见来,我相信闪老和景局就把我们的意见递到了国家的高层。所以,我觉得需要我们双方共同规范,特别是我们需要联合起来,共同的做好这个事情。
● 太赫兹探测技术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
提问:
太赫兹探测在机场安检的优势和劣势?应用到地铁、公共交通探测的可行性如何?
郑小平:
其实这两个是一个问题,对于在机场安检和在车站安检,现在太赫兹的应用有成像,有物质识别,有空气指标,三方面,如果用太赫兹来成像,这就侵犯了伦理问题,根据分辨率不同,可以从骨头一直看到里面,这是太赫兹成像。但我是研究太赫兹的物质识别,我看的是某一个危险化学品的分子振动和转动,我只要看我要看的。假设是400种危险品,我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去,我就看在你身上有没有这400种跟它相同的,有的话我就报警,其他的我就屏蔽掉了,它只是一个窗口,所以这样应用的原理在机场也是一样的,技术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甚至是一个革命性的、替代性的技术。(通讯员/申阳)